• slider image 82
  • slider image 84
  • slider image 90
  • slider image 87
:::
學習 鄭博元 - SDGs校園實踐 | 2025-09-22 | 點閱數: 225

「淨零轉型」需要所有人的努力,校園也可以有一些創新作為。114.9.22這天,一群中小學校長、主任們到新北市泰山區的明志科技大學去取經,看明志科大怎麼把「綠建築」、「再生能源」和「智慧管理」這些看起來很專業的名詞,變成校園裡實際的應用。


天橋上的啟發:原來校園微電網可以這樣玩!

此次參訪明志科大的校園淨零示範場域重點在那座跨越校園馬路約30公尺長的的普通天橋,由電機系羅慶權教授巧妙地改造成了一座會發電的綠能天橋。天橋先用少許鋼架升高「天篷」,並在頂部滿鋪太陽能板,後拉下直流電至下方的儲電池,目前主要引下來讓電動車可以充電,未來還會加入一套收費系統,並且後續也將系統連接校園電力,形成一個小型的校園微電網


將微電網概念帶回國小:從想法到實踐

下午的行程則是參訪羅教授利用電機館頂樓被棄置多年的太陽能板,利用簡單的儀器測試仍有發電效益後,利用正負兩線直接連至一樓的蓄電池,當成手機充電、電動儀器以及實驗市電連結用。

這樣的操作在國小校園某個角落設置小型太陽能板的作法是簡易、可行的,可讓孩子們親眼見證、親手操作「自給自足」的概念,並且可以設計課程讓孩子們成為這座微電網的「小小管理者」,從小就學得能源管理的重要性。


微電網的雙重效益:經濟、防災與電網韌性

校園微電網的價值首先是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。儘管初期建置成本不低,但長期來看,它能有效減少學校對外部電網的依賴,以明志科大的綠能天橋為例,預估五年的時間就可在電費上「回本」。

其次是防災效益。臺灣地震與颱風頻繁,當外部電網因災害而中斷時,校園微電網可以作為緊急備用電源。羅教授還笑著說:「一旦建置完成,地震斷電時不只校園可以自立更生,還可以有電在這邊泡咖啡。」這座天橋不再只是一個過道,它變成了一個會說話的「綠色教室」,讓孩子們親眼見證再生能源的實際應用,並且與未來交通、經濟模式無縫接軌。

最後,我們都知道電網韌性對於台灣的重要,如果能夠透由連接市電、監控電力,進一步在市電潰斷或是契約容量超量前,就能夠及時反應(感應器監控可達以秒為單位),將能夠發揮更大效益。

永續教育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,校園內也能夠透過低碳建築的設計、到太陽能板的運用創意與行動,打造一個真正綠色、永續且充滿韌性的未來校園。

 

:::

網站翻譯

即時快訊

計數器

今天: 190190190
昨天: 192192192
本週: 382382382
本月: 8063806380638063
總計: 118727118727118727118727118727118727
平均: 114114114